【非遗巡礼】:青山叠翠处,侗寨鼓楼边。针线绣春秋,歌舞越千年。让我们循着银饰的叮咚声,走进黔桂交界的神秘侗乡,触摸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温润的文化瑰宝——这里,每一寸侗绣都藏着自然的密语,每一段侗歌都回荡着祖先的智慧。
侗族刺绣:穿在身上的史诗
双面异色绣的绝技令人叹服——同一块布料上,正面苍翠如春山,背面鎏金似秋阳,这种源自三江县的技艺需匠人同时操控双面针脚,误差不超过半毫米。平秋镇的盘轴滚边绣则以立体浮雕感著称,用丝线缠绕棉芯形成凸起纹样,常用于新娘嫁衣的太阳纹与龙鳞纹。
杨甜老人五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清花绣坊,她将传统纹样创新为现代家居装饰,让侗绣壁挂走进都市客厅。
侗族大歌:无指挥的多声部交响
这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款"制度。其复调唱法需歌队分高、中、低三声部,模仿蝉鸣、溪流等自然和声,代表曲目《蝉之歌》能精准模拟十七种蝉鸣节奏。
在肇兴侗寨,孩子们六岁便加入"侗歌班",用"歌养心"的古老理念传承文化。2025年维也纳新春音乐会上,黎平侗族大歌团用"众低独高"的演唱技法,让欧洲观众听见了东方的《欢乐颂》。
侗族木构建筑:不用一颗铁钉的奇迹
程阳永济桥的建造者潘师傅展示着祖传的墨师文——一套用侗族文字书写的建筑密码。这座1912年建成的风雨桥,全榫卯结构可抵御百年洪水,廊柱上的龙鳞扣暗藏排水玄机。
侗族工匠以"丈杆"为尺,不用图纸便能建造出九层鼓楼。2024年米兰设计周上,按1:3比例复制的侗族鼓楼,其"悬柱垂瓜"结构让建筑学家们惊叹不已。
侗族稻作文化:梯田上的生命哲学
从江县的"侗乡稻鱼鸭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清明插秧时,侗民们唱着《稻魂歌》,在梯田放养鱼鸭,形成"一田三收"的生态循环。
秋收时节,肇兴侗寨的"祭萨"仪式上,妇女们用稻草编织"萨岁像",纪念开垦梯田的女神。这种草编技艺已衍生出十二生肖文创,2025年春节销量突破10万件。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鼓楼的飞檐,侗族非遗的故事仍在续写——年轻匠人将VR技术引入刺绣教学,海外学子用AI解析大歌韵律。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正以古老而年轻的姿态,向世界诉说:何为真正的"活态传承"。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