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晨光掠过呼伦贝尔的草尖,当长调唤醒沉睡的敖包山,蒙古族非遗文化正以千年不息的脉搏,诉说着游牧民族的智慧与浪漫。今天,让我们循着马鞍的印记,走进这片被非遗点亮的草原。

‌鄂尔多斯婚礼(国家级非遗)‌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名录的鄂尔多斯婚礼,是蒙古族礼仪文化的活化石。从哈达订亲到闭门迎婿,整场仪式以歌舞贯穿,其中《圣火颂》环节需新人共举苏鲁锭长矛,象征勇武与忠诚。其独特的“闭门刁难”习俗,通过即兴对歌展现新娘的智慧,至今仍保留着13世纪成吉思汗时代的婚仪精髓。

‌长调民歌(人类非遗代表作)‌

被誉为“草原天籁”的蒙古族长调,以悠长的拖腔和颤音模仿风声与马蹄。其核心技法“诺古拉”(波折音)需经十年苦练,代表曲目《辽阔的草原》可延续20分钟不重复旋律。2023年数据显示,内蒙古现存长调传承人仅47位,平均年龄68岁,抢救性录音工程已收录3000余首濒危曲目。

‌马头琴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

以整块松木雕琢琴箱,马尾为弦的马头琴,其制作需经108道工序。传承人齐·宝力高改良的“现代马头琴”,将音域扩展至四个八度。2024年乌兰巴托国际马头琴节上,千琴齐奏《万马奔腾》创吉尼斯纪录,琴弓划出的弧光恰似草原的闪电。

‌蒙古搏克(世界非遗候选项目)‌

这项融合摔跤与图腾崇拜的运动,选手需着“卓德戈”(镶铜钉皮坎肩),模仿雄鹰展翅入场。那达慕大会上,冠军将获“达尔罕”称号,终身免交赋税。2025年新修订的《搏克竞赛规则》首次引入女子组,32支代表队用力量续写“草原雄狮”传奇。

蒙古族奶食制作技艺‌

从挤奶到成品的12道工序中,“奶嚼口”发酵需控制在18℃恒温,而“图德”(奶豆腐)的切块角度必须为45度以保证口感。2024年锡林郭勒盟奶制品产值突破50亿元,传统技法与现代冷链的结合,让“草原白金”走向世界。

当篝火映红夜空,当马头琴声融入星河,这些非遗文化早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蒙古族精神的基因密码。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份遗产,让草原的歌声永远回荡在人类文明的星空。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