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苍山洱海间,白族先民以智慧为针、岁月为线,织就了璀璨的非遗星河。从扎染的靛蓝到霸王鞭的节奏,从三道茶的醇厚到本主信仰的虔诚,这些活态文化如同洱海的波光,流淌在代代白族人的血脉中。今天,让我们循着非遗的脉络,触摸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白族扎染技艺
诞生于唐南诏时期,以板蓝根为染料,采用"绞缬"技法形成冰裂纹理。周城村至今保留200余户家庭作坊,国家级传承人段银开创新"扎染+现代服饰"模式,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白剧
融合吹吹腔与大本曲的戏曲剧种,代表剧目《望夫云》取材于苍山传说。大理州白剧团年均演出120场,青年演员杨益琨获梅花奖,推动白剧进校园计划。
三道茶
"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哲学,记载于明代《徐霞客游记》。非遗传承人董秀莲改良茶具,开发便携茶包,年接待研学游客超3万人次。
剑川木雕
剑川木雕是云南省剑川县的传统美术技艺,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技艺手法:以浮雕、镂空雕为核心,融合高浮雕、低浮雕、透通雕等多种技法,形成层次丰富、玲珑剔透的效果。代表作如《大理国张胜温画卷》长达97.6米,展现了精湛的镂空深浮雕技艺。
题材与纹样:题材涵盖花卉、动物、人物及白族传统纹样(如龙凤、花鸟),兼具写实与抽象风格。纹样多源于劳动生活,体现白族文化内涵。
选材与工艺:选用硬木(如金丝楠、沙比利),经阴干处理后雕刻,成品需打蜡防裂。植物染料上色工艺(如板蓝根汁液)使作品色泽持久。
历史与传承:历史渊源:唐代已参与南诏五华楼木雕制作,宋代艺人进京献艺轰动京华。清代剑川木匠遍布西南,故宫修复亦有其参与。
现代发展:段四兴等传承人通过师徒制、校企合作推广技艺。
云南技师学院开设木雕课程,培养非遗人才。文旅融合推动木雕艺术小镇建设,作品应用于古建修复与旅游工艺品。
文化价值:剑川木雕融合白族与中原文化,被誉为“滇西奇葩”,是白族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其“不署名不留名”的匠人精神与“因木制宜”的创作理念,延续了千年技艺的生命力。
白族绕三灵
千年农耕祭祀节日,2024年吸引12万民众参与。学者杨亮才记录到187首祭祀歌谣,其中《栽秧会》曲调被收入《中国音乐大典》。
当非遗的薪火遇见新时代的春风,白族文化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世界。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文化基因,让云岭大地的文明之光永远闪耀。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