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山岚掠过闽东的竹海,当银饰在月光下叮咚作响,一个以凤凰为图腾的民族正用千年非遗编织着时光的密码。畲族,这个隐于群山的古老民族,其文化如翠竹般坚韧,似山歌般清越。今天,让我们循着《高皇歌》的韵律,走进畲族非遗的瑰丽世界——
畲族双音:山涧清泉的和鸣
畲族双音被誉为“东方复调音乐活化石”,一唱一搭的声腔模拟山涧流水与鸟鸣回响。其音域跨越三个八度,演唱时需以丹田发声,喉音与假音交替,形成独特的“颤音”效果。2024年宁德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显示,现存双音传承人仅12位,最年长者已逾八旬。这种源自狩猎号子的艺术,如今成为畲族祭祀《招兵节》的核心唱段,歌词中“凤凰山”“忠勇王”等意象,直指畲族迁徙史诗。
畲族彩带编织:经纬间的千年情书
每条彩带需经72道工序,以苎麻为经、丝线为纬,织入“卍”“凤凰”等图腾符号。畲族少女定亲时赠予情郎的彩带,宽度需与男子手掌等长,寓意“掌中乾坤,一生相守”。2023年福建非遗普查发现,上金贝村仍保留着“母女同织”的传承模式,一条长1.2米的传统彩带需耗时3个月完成,其密度达每平方厘米120根经线,堪称“纤维上的微雕”。
畲族银雕:凤凰冠冕上的星河
畲族银饰含银量达92.5%,其“錾刻”工艺需用特制钢针在银片上敲击出0.1毫米深的纹路。女子出嫁的“凤凰冠”重达3公斤,镶嵌的327颗银珠象征畲族迁徙历程中的327个驿站。中华畲族宫藏有清代银簪“双龙戏珠”,龙鳞采用“炸珠”工艺,将熔化的银液滴入水中形成鱼子状颗粒,再逐一焊接,仅1平方厘米就需200余颗银珠。
畲族提线木偶:丝线牵引的悲欢
木偶高约40厘米,以樟木雕刻,关节由蚕丝线操控。传统剧目《招兵》中,木偶可完成“跪拜”“斟酒”等18个动作,其操控秘诀在于“三线九点”技法——头部3根主线、四肢6根辅线,通过手腕抖动模拟呼吸感。2025年宁德非遗展演中,艺人蓝师傅表演的“木偶泡茶”绝技,让木偶在2分钟内完成取茶、注水、奉茶动作,水温误差不超过±2℃。
从竹篾间的彩带到银器上的星河,畲族非遗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我们触摸这些穿越时空的技艺,触摸到的不仅是工匠的指纹,更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让非遗不再沉睡于博物馆的展柜,而是化作山间不熄的篝火——这,正是我们守护的意义。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