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岷江的晨雾漫过碉楼的石墙,当羊皮鼓的节奏唤醒沉睡的山谷,羌族非遗正以三千年的生命力,向世界讲述着“云朵上的民族”的传奇。从汶川地震后的文化涅槃到联合国非遗名录的荣光,这些活态遗产不仅是羌人的精神图腾,更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火。让我们以指尖触摸羌绣的温度,用脚步丈量碉楼的沧桑,聆听羌笛与萨朗舞谱写的生命乐章。

羌年:跨越时空的祭祀史诗‌

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年,是比春节更古老的庆典。这一天,羌人点燃白石神坛,以咂酒祭天、羊皮鼓舞驱邪,完成与祖先的对话。2008年地震后,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名录》,经十年抢救,于2024年成功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如今,北川羌寨的“日麦节”已恢复千人共跳萨朗舞的盛景,年轻毕摩(祭司)用羌语吟诵古歌,让祭祀文化在火塘边代代相传。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石头上的生存智慧‌

“垒石为室,高十余丈”的碉楼,是羌人对抗地震与战争的建筑奇迹。茂县黑虎羌寨的九层碉楼,仅用黄泥与片石砌筑,历经多次强震仍巍然屹立。匠人遵循“选石如选骨,砌缝如砌心”的古训,每层石块需精确对齐,误差不超过三毫米。2025年,汶川建成首座非遗传承基地,老匠人阿强带领学徒复原六角碉楼,让这项技艺从“活化石”变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符号。

羌绣:针尖上的山河密码‌

一针一线绣出云纹、羊角纹的羌绣,是羌族女性的“无字史书”。北川羌绣合作社将传统纹样创新应用,设计出围巾、背包等现代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绣娘王秀英独创“双面异色绣”,在省非遗展上获金奖。她说:“绣山是岷江的浪,绣云是寨子的烟,我们绣的是羌人的魂。”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竹管里的千年回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悠扬,源自海拔2000米高山箭竹制成的双管竖笛。制作需经选竹、烤制、调音等18道工序,全川仅存7位传承人。2025年,理县非遗工坊推出“羌笛亲子体验课”,孩子们用竹管吹奏《尔玛调》,让古老乐音在新时代生根。

羊皮鼓舞:战鼓与神舞的融合‌

牛皮鼓面绘日月图腾,舞者持鼓槌旋转腾跃,羊皮鼓舞原是祭祀战舞,今已成为羌寨旅游的压轴表演。茂县非遗传承人杨国强组建“尔玛鼓舞队”,在抖音获百万点赞。他笑道:“鼓点跳得快,文化传得远!”

从碉楼石缝里萌发的青苔,到羌绣丝线中流淌的星河,羌族非遗从未被时光风化。它像索玛花一样,在灾难后绽放得更艳,在变革中生长出新枝。当您走进羌寨,请带走一片白石许愿,留下一段萨朗舞的欢笑——因为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你我掌心传递的温度。愿这朵云上的文明之花,永远绽放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