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踏入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倾听风中飘荡的古老歌谣——那是仫佬族用千年时光编织的文化密码。作为中国唯一没有文字却以歌代史的族群,他们将历史、信仰与智慧都藏在了竹帽的经纬与山歌的韵律里。今天,让我们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非遗巡礼,触摸这些仫佬族活态文化遗产的温度。

仫佬族古歌:流淌在血脉里的史诗
仫佬族古歌是仫佬族重要的民间文学形式,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智慧。于2021年6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仫佬族古歌如一部口传的《史记》,包含三大瑰宝:
古条歌:长篇叙事诗《今古对唱》从盘古开天唱到辛亥革命,以七言十一言的长短句式,用微调拖腔的双声部唱法,将600多首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每逢节庆,歌坡上此起彼伏的唱和,仿佛让时光倒流。
随口答:即兴创作的智慧结晶,涵盖爱情歌、猜谜歌等。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田间地头随时可见对歌场景,如"六月天,去采花,日头晒死弟田禾"的即兴吟唱,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口风歌:充满哲理的劝世歌谣,《十劝人》用"莫把父母当闲人"的质朴歌词,传承着尊老爱幼的伦理观。2021年,这套完整的口传体系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依饭节:穿越千年的生命礼赞
每逢农历十月,仫佬族村寨便响起铜鼓与唢呐的交响。这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节日,实则是三重文化盛宴:
仪式剧场:师公们戴着木刻面具,演绎《婆王传》等神话剧。舞台上,用谷穗与耕牛模型进行的"请神"仪式,将农耕文明与祖先崇拜完美融合。
歌圩狂欢:连续三昼夜的对歌大赛,从《开天辟地》唱到《劝世歌》,年轻人以歌为媒,成就"歌定终身"的浪漫传统。
美食哲学:五色糯米饭用枫叶、黄姜等植物染色,象征五行相生;酸鱼酸肉经三年发酵,诠释着"时间酿造美味"的生存智慧。

仫佬族剪纸技艺
仫佬族剪纸技艺是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该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主要用于传统服饰刺绣图样制作和节庆装饰。其核心技法为“阴剪”,以块面为主,镂空图案外线条,使作品呈现饱满厚重的视觉效果。创作时无需底稿,艺人凭观察直接下剪,构图讲究对称饱满,内容涵盖春耕秋收、婚礼嫁娶等仫佬族民俗场景。
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华清自8岁起学习这门技艺,通过校园授课、文创开发等方式积极传承,其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2023年,罗城县建立了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形成了“非遗工坊+农户”的产业化传承模式。

当最后一声山歌余韵渐远,我们手中的竹帽仍残留着竹丝的清香。这些非遗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淌在仫佬族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正如诗人所言:"在鱼的身体里,发现一条大河",每一首古歌、每一顶竹帽、每一次仪式,都是民族记忆的活态传承。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些文化瑰宝,让仫佬族的智慧之光,永远照亮中华文明的星空!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文旅频道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