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渤海之滨,九河下梢,天津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从运河畔的非遗古村到盐碱地上的“梨想地”,从智慧农业的“数字样板”到农文旅融合的“七彩田园”,天津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以示范村为标杆,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赋能、生态筑基、文化铸魂、数字强村”的特色振兴之路,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书写了生动注脚。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激活振兴动能
乡村振兴的底色是党建红。西青区杨柳青镇白滩寺村以党总支为核心,整合运河文化、红色资源,打造“产业兴村、文化润村、数字强村”三位一体模式,成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党总支书记王广宇带领村民挖掘粉彩瓷器、叶雕等非遗技艺,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文旅IP,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武清区李大人庄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盐碱地上种出“金土地”——500亩西红柿基地亩均收益达10万元,年产值超千万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翻番。通过“西红柿丰收节”,融合非遗体验、亲子娱乐,单日游客量破万,旅游综合收入超22万元,实现“一颗小番茄撬动大产业”。
产业振兴:从“土特产”到“新质生产力”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天津以“一村一品”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静海区罗阁庄村依托2800亩梨园,引入数字孪生管理系统,实现病虫害监测精准化,单日虫害量下降90%,梨果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通过直播带货和“良王普丰”品牌建设,57位主播带动线上年销超百万斤,村书记秦学立更成“网红书记”,让“东方阿根廷”的梨香飘向全国。
农文旅融合破圈:蓟州区紫云水岸香草园以百亩油菜花田为画布,融合汉服体验、摄影打卡,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宝坻区十四户村打造“潮白河自在营地”,以露营经济带动20余个就业岗位,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成为京津冀短途游“新宠”。
非遗经济焕新生:宁河区盆罐庄村以市级非遗“手工制陶”为媒,驻村书记冯超超直播带货11万粉丝,让千年陶甑技艺走进千家万户,年销售额增长300%。
生态筑基:绿水青山织就“幸福底色”
生态振兴为乡村注入绿色生命力。西青区白滩寺村保留百年胡同风貌,沿子牙河打造“一廊两水四林十景”生态带,建设湿地公园与民宿集群,实现“村在景中驻,人在画中游”。
宝坻区郝各庄镇依托潮白河“玉带环腰”生态优势,开发露营基地,融合漆扇制作、古法扎染等非遗体验,单日客流超600人次,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活力。
静海区罗阁庄村通过“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30%,梨园亩产提升20%,生态与效益双赢。村内彩绘文化墙、垂钓河道与千亩梨园相映成趣,昔日的盐碱地蜕变为“世外梨源”。
文化铸魂:乡愁记忆点亮精神家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蓟州区花园村以明代古村底蕴为基,复兴中幡表演、元宵制作等民俗,打造“传统文化+新时代风貌”的“村晚”,相声、戏曲等自创节目登上全国平台,成为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典范。
西青区白滩寺村每年举办“村晚”、重阳节惠民演出,非洲鼓艺术团自编节目入选全国展演,村民自导自演的评剧、萨克斯演奏彰显文化自信。
武清区李大人庄村将农耕文化融入节庆,西红柿造型滑梯、非遗扎染体验区成为亲子游热点,让游客在采摘中感受“乡土基因”的魅力。
数字赋能:智慧乡村解锁“未来密码”
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西青区付村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智慧平台”,实现“电视+手机+电脑”三端互联,村民足不出户办理政务、参与议事,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辛口镇第六埠村建设智能蔬菜示范园,通过遥感系统、温湿调控技术,实现蔬菜产量提升40%,擦亮“京津蔬菜第一村”品牌。
天津市开心家庭农场自主研发“蓝莓智慧种植数字孪生系统”,在盐碱地上种出高品质蓝莓,2025年预计产量达5万斤,填补天津市场空白,科技贡献率超60%。
未来展望:从“津沽样板”到“全国标杆”
天津的乡村振兴实践,是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创新的深度融合。2025年,全市将建成100个示范村,培育数字乡村、低碳农业等新赛道:白滩寺村计划打造“运河文化休闲带”,罗阁庄村推进“梨乡”农文旅综合体,李大人庄村拓展研学旅游,西青区付村智慧治理的探索、静海梨产业的科技转型,天津正以“千村千面”的实践,回答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未来,天津将继续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蓝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正是新时代津沽大地最动人的振兴底色。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