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祖国南疆的喀斯特峰林间,在左江的粼粼波光里,在十万大山缭绕的云雾中,八桂大地始终涌动着最鲜活的文化脉搏。

这里是中国唯一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12个世居民族如星子般散落,将生活的诗性淬炼成歌、织就成锦、雕琢成器,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八桂山水间写就了一部活态的文明史诗——这便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人底色。

传统音乐:大地的歌谣

刘三姐歌谣(国家级非遗)

壮族民歌的“活化石”,以“歌圩”为载体,用山歌传递婚恋、劳动、历史与哲思。其歌词即兴创作,“壮话”押韵如溪流,唱腔清亮婉转,一句“唱山歌咧——”便能唤醒整座山乡的共鸣。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更因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成为壮族文化的“声音名片”。

瑶族铜鼓山歌

(自治区级非遗)

瑶族支系“盘瑶”的祭祀与生活歌谣,常伴铜鼓演奏。铜鼓为“通灵神器”,歌者随鼓点起调,歌词涵盖创世神话、农耕祈愿,音色粗犷如山风,是瑶族“以鼓为魂”的精神印记。

 传统舞蹈:肢体的史诗

瑶族盘王舞(国家级非遗)

瑶族最隆重的祭祀舞蹈,源于“还盘王愿”仪式。舞者头戴木雕盘王面具,手持长鼓、刀剑,模仿盘王开天辟地、降妖除魔的场景,动作刚劲有力,鼓点震彻山谷,传递着对祖先的敬畏与族群繁衍的祈愿。

壮族采茶舞

(自治区级非遗)

流行于桂西的“田间艺术”,舞者身背竹篓,以“矮步”“扇花”模拟采茶、炒茶动作,穿插男女对唱的山歌,节奏轻快活泼,将劳作场景升华为诗意的舞台语言,被誉为“泥土里长出的舞蹈”。

传统戏剧:舞台上的烟火

彩调剧(国家级非遗)

广西“百姓戏”,起源于明清民间小调,唱腔融合桂柳方言与山歌,内容多为家长里短、田园趣事。表演风格诙谐幽默,演员常以“矮桩步”“扇花”逗乐观众,代表作《刘三姐》更是家喻户晓,被称为“广西的二人转”。

壮剧(国家级非遗)

壮族的“大戏”,分南路(文戏)与北路(武戏)。南路以“板凳戏”为基础,唱腔婉转如溪;北路吸收壮族“师公调”,武打场面热烈。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如《布洛陀与姆六甲》),用壮语演唱,是壮族历史与生活的“舞台百科全书”。

传统手工艺:指尖的文明

壮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

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族妇女“以棉为经,以丝为纬”的智慧结晶。图案多为“凤穿牡丹”“双龙戏珠”,色彩浓烈如壮锦,纹样暗含阴阳五行、花鸟虫鱼,织机“咔嗒”声中,一根纱线要经过72道工序,方成一匹“寸锦寸金”的民族瑰宝。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国家级非遗)

融水、三江等地苗族的“银色信仰”,银匠以“铸、锻、刻、镂”十八般技艺,将银块化为头冠、项圈、手镯。纹样多为“蝴蝶妈妈”(创世神话)、“百鸟朝凤”,重量可达十余斤,不仅是装饰,更是“以银为贵”的族群记忆与财富象征。

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遗)

“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以钦江两岸红泥为料,经“拉坯、雕刻、烧制”而成。其独特在于“窑变”——入窑时素面朝天,出窑后自然呈现紫、红、白等釉色,如云霞流动,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自唐代起即为贡品,今仍是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

民俗:时间的仪式

京族哈节(国家级非遗)

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的“精神春节”,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至八月初十举行。“哈”意为“歌”,节日期间,村民在哈亭内唱“哈歌”、跳“进香舞”,请“哈妹”(歌者)以独弦琴伴奏,祈求渔业丰收、人丁平安。独弦琴的“叮咚”声与海浪共鸣,是海洋民族对自然的深情对话。

八桂大地的非遗,是刻在山水间的文化密码,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原乡。当我们触摸壮锦的经纬、聆听铜鼓的余音、见证银饰的重生,我们触摸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更是文明的根脉。这份根脉,需要每一个“在场者”的守护:或许是多听一段刘三姐的山歌,或许是买一件手工壮锦的围巾,或许只是向身边人讲一个非遗故事。

因为,所有的非遗最终都将指向同一个答案——它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个答案永远鲜活,永远滚烫。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照亮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孙夕涵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