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运河的橹声摇碎两千五百年的月光,水墨江南的褶皱里,正蛰伏着文明的密码。这里的一针一线缠绕着六百年昆曲的水磨悠长,一陶一锦鎏刻着帝王将相与市井炊烟交织的图腾。从姑苏绣娘劈裂蚕丝的微末之功,到金陵云锦吞吐山河的皇家气度;从惠山泥人捏塑的民间欢颜,到扬州漆器暗藏星河的深邃肌理——江苏非遗,是一部用匠心写就的文明史诗。

这些穿越时空的活态基因,从未囿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它们在评弹的弦索里跳跃,在紫砂的茶汤中苏醒,在蓝印花布晾晒的晨曦下呼吸。今日,让我们循着匠人指纹的温度,触摸那些在经纬、陶土、木石间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看千年智慧如何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化作照亮未来的星河。

舟楫摇曳的水乡记忆,

指尖流转的千年匠心昆曲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江苏传承人,胡锦芳(1949年生),第三批国家级传承人。工闺门旦兼正旦、刺杀旦,南昆风格代表。嗓音宽厚华丽,获“梅花奖”与“文华表演奖”,塑造李慧娘、李香君等经典角色。代表剧目:《题曲》《活捉》《刺虎》六百载水磨雅韵,一唱三叹尽显风华。《牡丹亭》的生死缠绵,《长生殿》的家国悲欢,丝竹管弦间流淌着东方戏剧美学的巅峰境界。

苏州评弹(说表艺术)

张国良(1929-2013),师承父亲张玉书及黄兆麟,专攻《三国》评话。以“说表清晰、台风沉稳”著称,擅长刻画人物心理,塑造的诸葛亮、曹操等角色形神兼备,获誉“活鲁肃”“三国王”。创新贡献:创作《智取威虎山》《长江风云》等现代题材评话,推动传统艺术当代化。

吴侬软语醉江南,三弦琵琶话古今。一袭长衫,半阙开篇,说噱弹唱道尽市井百态与家国情怀。

方寸匠心 乾坤再造

南京云锦(世界非遗)

朱枫(1915-2009),1954年参与筹建南京云锦研究组,系统整理传统图案2000余幅,挽救濒危技艺。主持编纂《南京云锦技艺图谱》,为后世留下珍贵技术文献。其作品构图典雅、色彩瑰丽,代表作《真金孔雀羽捻线织锦》被誉为“现代天孙之织”。朱枫毕生致力于云锦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使这一千年绝技焕发新生机。主持恢复失传技艺“双面锦”“凹凸锦”,复制明代定陵万历皇帝龙袍,获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设计“雨花锦”“金银妆织锦”成为外交国礼,著《云锦图案》推动理论传承。

"寸锦寸金"的皇家风华,大花楼木机需二人协作,每日仅织五厘米。龙袍上的金线仍用真金锤箔,千年技艺铸就"东方瑰宝"。

宜兴紫砂

周桂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第五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3年生于宜兴。师承顾景舟,以光素器见长,作品线条简洁典雅,代表作《珍竹提梁壶》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被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培养高振宇、高英姿等二十余位名家。

五色陶土幻化万象,一掌抟泥容纳天地。陈曼生的文人刻绘、时大彬的几何造器,让茶香在方寸壶中氤氲哲思。

经纬春秋 指尖万象

苏绣(四大名绣之首)

姚建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沉思——周恩来肖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英国女王》被白金汉宫收藏,《富春山居图》合璧卷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

首创“融针绣”技法,融合油画、摄影等艺术语言,作品四次获“山花奖”金奖,两次搭载卫星飞天。2017年当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作品《岁月如歌》作为国礼赠英国女王夫妇

一根丝劈作1/64的绝技,针尖绣出光阴流转。双面三异绣《猫与鱼》正反各异,光影里绒毛浮动,成就"东方艺术明珠"。

南通蓝印花布

吴元新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0余年深耕蓝染领域,完整守护“刻版、刮浆、染色”等72道传统工序,创办全国首个蓝印花布艺术馆推动活态传承;创新开发文创、服饰等产品,作品入藏故宫、中国美术馆;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被誉为“蓝印花布守望者”。

靛蓝与白棉的千年对话,桐油纸版覆于土布,刮浆染晒间,喜鹊登梅、鲤鱼戏莲跃然眼前,简朴中蕴藏生命欢歌。

木石生辉 动静相生

扬州漆器

赵如柏,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创楠木雕与点螺结合工艺,刀法圆润细腻,代表作《泰山揽胜》漆砂砚被日本皇室收藏。

点螺嵌玉的华彩涅槃,髹涂百遍方得一器。楠木胎上嵌贝母夜光砂,亭台楼阁在黑暗中绽放银河,乾隆赞其"漆玉天工"。

惠山泥人

王南仙(国家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创楠木雕与点螺结合工艺,代表作《泰山揽胜》漆砂砚被日本皇室收藏,与喻湘涟并称“黄金搭档”,致力于惠山泥人保护与教学。       

运河岸边的泥土童话,"大阿福"憨笑数百年。抟土赋彩妙手生春,渔翁钓竿颤动微波,童戏泥偶眉眼传神,粗犷里跳动着民间心跳。

从昆曲水袖的婉转,到云锦龙纹的辉煌;从紫砂壶中的山水,到蓝印花布上的晨霜——江苏非遗如纵横交错的运河水系,在时空长河中奔涌不息。这些承载先民智慧的活态基因,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华夏文明的哲学注脚。

在苏绣劈丝里看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东方哲思

从扬州漆器百遍髹涂中领悟"厚积薄发"的生命韧性

借惠山泥人的市井欢颜传递"民胞物与"的人间温情

当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当年轻匠人以AI重构蓝印花布纹样,当昆曲全息投影在都市夜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赋予古老智慧新的生命维度。这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终将在创新中化作照亮未来的星火,见证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永恒追求。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孙夕涵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