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高速流转的时代列车上,历史的回响并未消散,反而凝聚成了璀璨的明珠——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如奔腾不息的钱塘江水,从历史深处款款流淌而来,饱含江南沃土的灵秀之气,凝聚世代匠人的才智心血,正是浙江七千年文明长河中一脉相承、鲜活跳动的文化脉络与生命回响。这些宝贵的遗产,今天依然以其动人心魄的美与勃勃生机,为我们讲述着大地上古老而鲜活的故事。
巧夺天工·匠心之韵
东阳木雕
陆光正,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创办中国木雕博物馆,推动全国木雕流派交流,培养新生代人才。他创作的代表作《锦绣中华》《航归》《白蛇传的故事》等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南园、杭州雷峰塔等永久收藏或陈列。他攻克大型木雕易开裂的技术难题,突破创作禁区;首创“多层叠雕”技法,增强立体表现力。其主持的北京APEC会议主会场木雕《燕京八景》、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组雕《中华二十景》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龙泉宝剑
传承人沈新培,是沈广隆剑铺第四代掌门人,恪守“十斤毛铁五斤钢”古法选材,剑身结构致密,纹路清晰如松针纹、珍珠纹,装具采用古法蜡模铜铸(如睚眦纹护手)。代表作“日月乾坤剑”获国家专利;“清龙泉剑”被选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培养沈州(其子)等第五代传人,推动沈广隆剑铺成为中华老字号;参与制定省级锻制技艺标准,确立行业规范。
越剧
(2025年第六批新增非遗)
吴凤花,师从范派宗师范瑞娟,工文武小生,越剧界唯一“二度梅花奖”得主。突破传统小生文弱形象,在《陆文龙》《穆桂英挂帅》中融入武打身段,开创“文戏武演、武戏文演”风格。主演《梁祝》《王阳明》等20余部大戏,以挺拔轩昂的男性气度重塑小生行当魅力。任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艺术总监,培养青年演员;创办“吴凤花艺术工作室”,推动越剧进校园、社区公益演出。
乐清黄杨木雕
虞金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深耕黄杨木雕60余年。作品构思精巧、刀法圆润,尤以《丰收舞》《杜甫》《乐人间》等展现东方人文精神,近百件作品在全球30余国展出。2013年起以“中国梦”为主线创作《丝路温州》《鱼跃》,将传统技法与当代题材结合,其中《鱼跃》2025年亮相大阪世博会,以鲤鱼跃龙门象征盛世繁荣。
宁海耍牙
叶全民,师承第四代传人王万里,是宁海耍牙的第五代传人,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耕耍牙技艺50余年。将传统“六牙”技法提升至“十牙同耍”,独创30余种造型,总结出“静耍在于意,行耍牙不乱,动耍在于情”的表演理论。打破“传男不传女”旧规,收薛巧萍为徒,开创女性耍牙先河。2016年主持收徒仪式,培养薛巧萍等4名新生代传人;推动《金莲斩蛟》等经典剧目复排,1980年获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一等奖。
传承人胡金超,是九狮图第七代传人,完整掌握九狮图道具制作与全套表演技艺,被誉“德艺双馨”。1977年将传统“七狮图”升级为“九狮图”,设计底部万向轮替代人力肩扛,大幅提升巡游灵活性;2001年融入仿古狮架与金龙装饰,通过机械动力实现“吞云吐雾”的神话效果 。独创绳纤打结技术(坚实耐用),精通“衔球”“摆球”等濒危绝技,制作的玻璃钢狮子栩栩如生 。1999年法国元宵灯会获“东方一绝”称号;代表中国出访法、新、新西兰等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表演《龙腾盛世》。
那些历经百代锤炼的古老技艺、传唱千年的悠扬曲调、融入百姓日常的岁时节令,正是这些不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浙江历史如鲜活的河流一般涌流不息。它们不仅是技艺的累积,更是文明的印记,是这片水土人民共同的心灵家园与血脉根源。
让非遗之光持续闪耀于当代生活舞台,融入浙江“两个先行”的宏伟蓝图,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相信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守护与创造中,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文化之河必将更加丰沛充盈,奔向更为辽阔的远方,铸就我们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照亮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磅礴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夕 涵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