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湖北这片浸润着荆风楚韵的土地,孕育出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青铜编钟的千年回响到汉绣针尖的华彩绽放,从老庄哲学的思想之光到土家织锦的山野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6位非遗守艺人的匠心世界,触摸那些被时光淬炼的文化基因。
青铜编钟铸造技艺
李明安
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国家级传承人李明安40年如一日复刻古法失蜡铸造工艺,其制作的编钟音域横跨五个八度,误差不超过3音分。
李明安团队自1989年起从事曾侯乙编钟复制工作,通过结合古代“陶范法”与现代工艺(制模、熔炼、浇筑、校音等),成功复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65件曾侯乙编钟(含失传的“大羽钟”),填补了古代编钟制作工艺的文献空白。
其复制的编钟多次参与外交活动,如2016年随习近平出访埃及演出,并在武汉作为国礼展示,获习近平亲赞“声音低沉浑厚,动听”。
铭文复刻工艺:为台湾鸿禧美术馆复刻编钟时,耗费3公斤黄金完成全部3755字错金铭文镶嵌,再现先秦乐律文献。
2023年他主持铸造的"和鸣"系列编钟,作为国礼赠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让2400年前的华夏正音再度响彻世界。
李明安以近三十年坚守,将青铜编钟从考古文物转化为“活着的音乐遗产”,彰显了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永恒魅力。其成果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文明“金石之音”的世界回响。
汉绣·黄春萍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汉绣大师黄春萍,独创"分层破色"技法再现《楚辞》意境。其代表作《九头鸟》耗时3年绣制,运用127种丝线呈现楚凤涅槃的瑰丽景象,2024年入选大英博物馆东方艺术特展。武汉江汉路"汉绣坊"内,72岁的她仍坚持每日刺绣8小时:"每针下去,都是与先祖的对话"。
随州打锣鼓
打锣鼓是随州市大洪山一带特有的传统曲艺形式,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
打锣鼓属民间歌谣中的“仪式歌”,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如祝寿、满月、祈福等场合。
演唱形式:
堂鼓:3人或5人于室内围坐香案,边打锣鼓边吟唱;
抟鼓踏歌:29人以上在野外围火歌舞,锣鼓与吟唱交替进行。
艺术特色:
以锣鼓间奏贯穿全程,唱腔以宫调为主、徵调为辅,无道白穿插。
唱词内容以史前创世神话为核心,涵盖天地起源、人类进化及动植物演变等主题。
表演者着黑色/青色长马褂,戴红绸毡帽,仪式道具包含杏黄旗、牌位、香炉等。
源流演变:打锣鼓可追溯至原始社会“讴歌”,经春秋庄子“鼓盆而歌”、战国楚巫文化至汉乐府音乐逐步形。
清晚期至20世纪60年代为鼎盛期,文革期间中断,80年代复兴。
核心价值:文化融合,融合周楚文化,体现荆楚音乐精髓,是南北民间音乐交融的结晶。
史料价值:唱词记述华夏族衍进轨迹,为研究古代史、神话史及祭祀封禅源流提供珍贵佐证。
民俗意义:被称为“一方锣鼓一方会”,是当地精神寄托与喜庆习俗的载体。
流传区域:集中于随州南部的柳林、洛阳店、何店等乡镇。
保护现状:由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传承,近年通过展演活动推动活态传承。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
田若兰
恩施州的"织女"田若兰守护着120种传统纹样密码,其创作的《白虎图腾》织锦复原了失传的"48钩"技法,1厘米宽度需挑织280根纬线。2025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镜头记录下她教导孙女织造"台台花"纹样的场景——那是土家族迁徙史诗的视觉叙事。
潜江草把龙
潜江草把龙是流行于湖北省潜江地区的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民间传承已逾百年。龙身以稻草原生材料扎制而成,展现出长江中游稻作文化的鲜明特色 。
2014年11月,该项目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由潜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担任。
表演主要集中于春节、元宵节及农历二月二等传统节庆,包含请龙、舞龙、送龙等仪式环节。截至2025年,潜江市通过建立12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和25个传习所、开展非遗研学活动等措施,强化了这一技艺的活态传承。
潜江草把龙起源于清代,民间以舞龙形式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已延续百余年 。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作为“龙舞(舞草龙)”扩展项目归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2014年11月,该项目随潜江市其他四项非遗共同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体系。
截至2025年,潜江市已建立12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和25个传习所,制定《非遗传承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游”等活动,培养年轻传承群体。2024年春节期间,该项目参与全省“非遗过大年”巡演,进入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展示。
2024年2月,参与湖北省“游购乡村·欢聚荆楚”主题线路发布活动,与王贵武龙灯、来凤地龙灯等同台展演。
2025年1月,在“非遗贺新春”活动中表演350米长龙,与武汉金口草把龙、黄石王贵武龙灯等非遗项目联合呈现。
常态化参与潜江灯会、端午龙舟节等地方民俗活动,年均展演超30场次。
荆州漆器髹饰技艺
邹传志
承袭战国漆艺的邹传志,其"朱漆描金虎座鸟架鼓"复刻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研发的"楚式三色堆漆"技术,使漆层在-30℃至80℃环境中不开裂。在荆州市非遗馆,参观者能亲眼见证他运用出土文物上提取的漆树汁液,重现《车马出行图》的斑斓世界。
这些非遗传承者如同行走的活态博物馆,他们的指尖跃动着文明的密码,他们的坚守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当李明安的编钟与田若兰的织机交响,当黄春萍的绣针与邹传志的漆刷共鸣,我们听见了湖北大地上最动人的文化和声——这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也是我们馈赠给未来的答案。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