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晨光掠过泰山石刻的千年斧凿,当海风拂过蓬莱阁的贝雕窗棂,山东大地上67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讲述着"孔孟桑梓地,礼仪万古传"的文明密码。在这片诞生过《考工记》的土地上,让我们循着匠人们的指纹,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巡礼。
鲁绣
指尖上的山河
第八代传承人徐秀玲独创的"衣线绣"技法,将孔子周游列国图以216种丝线再现于方寸之间。其代表作《论语绣像》耗时3年2个月,现藏于山东博物馆,1.8万针/平方厘米的密度创吉尼斯纪录。徐老常说:"每根丝线都是与先贤的对话。"
潍坊风筝
苍穹绘卷
国家级传承人张效东打破"扎、糊、绘、放"传统工序,首创可拆卸式风筝结构。其团队制作的《九龙闹海》风筝组,单只长度达48米,2019年在国际风筝节完成"空中书法"表演,用风筝线在云端写出"和"字。
周村烧饼
火候的史诗
省级传承人王伟沿用光绪年间的鏊子,坚守"三翻九转"古法。2024年实测数据显示,其制作的芝麻烧饼仍保持2.1毫米标准厚度,酥层达128层,每日限量300张的"贡品规格"烧饼需提前半月预约。
山东快书
钢板上的韵律
"高派"传人阴军创新性将快板与AR技术结合,其改编的《武松打虎》通过扫码可观看全息投影表演。2023年该作品在曲艺牡丹奖评选中,获得"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播特别奖"。
博山琉璃
淬火的艺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孙云毅复原的"鸡油黄"配方,使失传百年的皇家琉璃重现于世。其作品《螭纹瓶》采用传世仅3件的"套料雕"工艺,在2022年香港佳士得拍出287万港元,创当代琉璃艺术品纪录。
胶东花饽饽
面团里的图腾
传承人林荣涛将民俗符号系统整理为《面花图谱》,开发出24节气系列作品。其团队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制作的"嫦娥奔月"饽饽组,单个重量达86公斤,使用天然果蔬色素达22种。
从黄河入海口的渔鼓戏到沂蒙山区的皮影戏,从微山湖的端鼓腔到即墨的柳腔,这些非遗瑰宝正如《齐民要术》记载的"采捃经传,爰及歌谣",在当代传承人的手中焕发新生。当我们触摸鲁班锁的榫卯,品味德州扒鸡的卤香,实则是在解码华夏文明的基因序列——这或许就是非遗保护最深邃的意义。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