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帕米尔高原的云巅之上,雄鹰翱翔的轨迹勾勒出塔吉克族千年文明的脉络。当鹰笛的悠扬穿透雪域苍穹,当舞者的身姿化作高原的流云,这片土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诉说着一个民族对自然与生命的虔诚礼赞。让我们跟随鹰舞的节奏,走进塔吉克族非遗的瑰丽世界。

塔吉克族鹰舞:雪域高原的雄鹰之魂

这鹰舞是塔吉克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鹰舞是塔吉克族的精神图腾。舞者双臂舒展如鹰翼,脚步随鹰笛与手鼓的节奏旋转腾跃,刚劲似风的男舞者与轻盈如云的女舞者,共同演绎着雄鹰翱翔的壮美画卷。鹰舞主要形式包括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等,舞步和曲调都模仿鹰的矫健姿态,体现了塔吉克族对鹰的崇拜。‌

72岁的国家级传承人买热木汗·阿迪力毕生致力于鹰舞传承,其独创的"云中旋"技法,通过足尖的快速点地模拟鹰隼俯冲,成为辨别真伪鹰舞的标志性动作。如今,塔什库尔干的民俗村中,游客可体验"鹰舞工作坊",在传承人指导下学习经典舞段"阿依达勒",感受高原文化的神奇魅力。 

鹰笛制作:千年技艺的呼吸之韵

鹰笛是鹰舞的灵魂伴侣,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鹰笛选用雪豹骨与鹰翅骨为原料,通过"三吹三凿"的独特工艺,使笛孔呈现螺旋状气流通道,吹奏时能模拟鹰鸣的九种音阶。在塔什库尔干非遗展示园,游客可参与"鹰笛工坊",亲手打磨骨笛并学习基础吹奏法,让千年技艺在指尖重生。

塔吉克族服饰:云巅之上的色彩诗篇

塔吉克族服饰是高原生活的艺术结晶,其"库勒塔帽"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女性盛装时,帽沿缀满银链"斯力斯拉",胸前佩戴圆形大银饰"阿勒卡",象征太阳与月亮的光辉。男子"吐马克帽"以黑绒为底,帽檐绣有蓝色丝绒边,冬季可翻下护住脖颈,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在彩云人家民俗村,游客可体验"服饰工坊",学习传统刺绣技法,亲手制作象征吉祥的"太阳花"纹样。

塔吉克族婚俗

塔吉克族婚俗包括择亲、提亲、定亲、击鼓祝福等多个环节,婚礼通常载歌载舞举行三天。新娘的红色服饰和首饰上绣有塔吉克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塔吉克族音乐

具有阿拉伯音乐风格,以七声音阶和奇数节奏(如7/8、5/8拍)为特色。代表乐器有鹰笛(纳依)、热布甫等,经典作品包括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塔吉克族牦牛叼羊

塔吉克族牦牛叼羊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县)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于2009年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活动主要在婚嫁、贡巴哈尔节、国庆节等喜庆场合举行,场地海拔约4000米,体现了塔吉克族与牦牛文化的深厚联系

代表性传承人比江·比格瓦孜自幼学习牦牛叼羊,2019年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比赛通常分为两队,每队10-15名选手,上下半场共50分钟,争夺经过处理的羊羔,获胜者可获得奖品。这项运动不仅考验骑手的勇气和技巧,也强调团队协作。

文化价值与保护:牦牛叼羊是全国唯一由塔吉克族传承的牛背竞技项目,对研究少数民族历史、习俗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该活动在节庆中向游客展示,焕发新的活力。2023年,全国政协委员建议申报其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最后一缕鹰笛声消散在帕米尔的星空,塔吉克族的非遗文化已化作永恒的精神坐标。让我们铭记这些穿越千年的文明密码,在鹰舞的旋风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在鹰笛的悠扬里聆听自然的回响。愿这片云彩上的人家,永远守护着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文旅频道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