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鲁驻华使馆里有一位获得总统骑士勋章的厨师,他就是在使馆工作了20多年的张秉文。

自1976年至今,张秉文一直在秘鲁驻华使馆担任厨师。2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地坚守岗位,在厨房这个小天地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外宾提供优质服务;20多年来,他不计得失,克服种种困难,为外交服务工作默默地奉献着,受到了秘鲁使馆和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及人事公司的表彰和奖励。

出身农家的张秉文,幼时家境贫寒,有5个弟妹。为了生计,在家中排行老大的他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开始做工,帮助父母养家糊口。1965年,22岁的他正式参加工作。1971年6月的一个机会,张秉文来到北京。因为他为人诚实,工作踏实,不久就被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选派到荷兰驻华使馆,跟随一位名厨学艺。

当时,那位年近六旬的名厨如同接受政治任务一样,收下了张秉文和另一名年轻人为徒。在作出学厨师这一选择前,单位领导对他说:“你可以自由选择这几个工种——花工、司机、招待员和厨师。”张秉文一琢磨:“咱干别的不行,当招待员要模样儿,咱不合适。当厨师不错,学门手艺最好,这活儿在后台,不用上前台。”

来到荷兰使馆后,张秉文一心一意地跟着老师傅学手艺。因为有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所以他从拜师学艺那天起就爱上了厨师这一行。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张秉文的师傅快到退休年龄了,急需培养接班的弟子。老师傅迫切希望徒弟早日出师,自己好从岗位上退下来。抱着这种愿望,加上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想法,在带徒之事上,老师傅真传真教。

跟着师傅干活时,张秉文总是抢着重活干。在做馅饼、蛋糕等点心的时候,两个徒弟总是抢着和面、做馅。靠自己的勤快和细心,师傅每做一次饭,张秉文都记下每道菜的制作方法。

师傅每天除了教给他们一些特色菜,以及这些菜的配料、制作过程,还把使馆里的每一名外交官的饮食习惯也告诉他们。要解决好“众口难调”的难题,老师傅说这一招要靠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自己去学。

4个月后,师傅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你可以出师了。”仅仅4个月时间,张秉文就掌握了西餐和中餐各种炒菜、凉菜、汤和点心的烹调技术。

离开师傅后,张秉文被留在使馆一秘家当厨师。在外国人家庭的厨房里干活,为外宾做饭做菜,张秉文这才感到工作的艰难在于并不是会做多少特色菜或几种风味就能胜任的。因为语言障碍,张秉文与一秘家人交流困难,每次除了按照菜谱来做,平时双方讲话都需要翻译。每天做饭前,张秉文不知道一秘家人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只能按照翻译事先安排的去做。

张秉文感觉到事事都找翻译,确实很不方便。于是,他便留心一秘与翻译的对话,学了几句日常用语,终于能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了。在一秘家干了一年多时间,张秉文又被派到法国驻华使馆当厨师。

在法国驻华使馆里,张秉文为一名警察的家庭提供服务。警察的孩子养狗,每天狗总爱到厨房里撒尿拉屎,因此张秉文每天多了一项打扫卫生的活儿。有一天,张秉文向警察说了这件事。警察教育了孩子,并对张秉文表示感谢。

服务工作难免常有受委屈的时候,为外国人服务还有语言障碍、风俗习惯等各种客观原因,因此并不是卖力气就能把工作干好,还需要沟通、了解,满足外宾的合理要求。

由于张秉文为人直爽、处事谨慎,他在这位警察家里干了4年。他除了干好厨房的一摊活儿,还经常帮助其他服务人员工作,得到了警察一家人的认可。直到这位警察离任时,张秉文才离开法国使馆。

1977年3月,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人事科再次为张秉文安排工作,让他到秘鲁驻华使馆当厨师。这一回,张秉文被安排到大使家当厨师,大使家有五口人。有了前面两个使馆的工作经验,张秉文很快就适应了大使家的环境,熟悉了大使家的菜谱。

在秘鲁使馆,张秉文一干就是20多年。从他到使馆的那一年起,至今已换了8任大使,而他这位厨师却一直没挪地方。

每逢大使举行招待会或宴请客人的时候,不管在使馆,还是在饭店,大使都要找张秉文做菜,请他为客人们准备各种西餐或中餐的菜肴、点心等等。因为大使信任他,知道他的手艺好,他做的菜不仅秘鲁人喜欢,其他外宾也喜欢,还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1998年国庆节,秘鲁驻华大使举行国庆招待会,那天来了600多宾客。这么多人的饭菜让张秉文足足忙了3天,仅肉就做了100多公斤。这么多菜,一个人怎么做得出来?张秉文有这个本事。

在国庆节前3天,张秉文就着手准备招待会所需饭菜的原料。他骑车出去采买,一趟趟地往厨房里搬运。买回菜后,他便一样一样地清洗、加工,然后分类制作。他就这样在厨房里连续干了3天,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饭菜的制作上。实在太累了,他就在厨房里休息一会儿,歇不到10分钟,接着再干。等把600人的饭菜准备出来,张秉文感到两条腿和两条胳膊酸疼。就是这样疲惫,他还得撑到宴会结束。

虽然此时厨房里已摆得满满的,到处是色香味诱人的饭菜,但谁也无法知道这些饭菜能否满足所有宾客的需要。为了保证饭菜的品种,让每一位参加招待会的中外宾客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他在做菜的时候就得既要有西餐的风味,也要有中餐的特色。

这一次招待会的晚宴,几乎所有的来宾都称赞饭菜的质量高,称赞厨师的手艺好。宾客们却没有想到这么多菜都是张秉文一个人做出来的。一直守在厨房里的张秉文像在后台的演员一样,不为众人所知。对此,他没有任何奢求,他想到的是只要饭菜合大家的口味,就算自己尽职了。

秘鲁使馆每年都有几次这样的活动,几乎每一次都少不了张秉文的菜。每一次忙碌之后,大使都会认认真真地向自己的厨师表示感谢。对于这样的加班,张秉文不图报酬,不计个人得失,图的是把工作干好,让外宾满意。

他说自己的工作很平凡,但为外宾提供服务就得当成大事来办,不能让外宾不满意。他们在中国吃好吃饱了,对中国的厨师满意,也是对我们的外交服务工作满意。

鉴于张秉文在使馆作出的贡献,秘鲁方面决定授予他总统骑士勋章。

1996年6月的一天,外交部的领导和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的局长、北京外交人员人事服务公司的经理等领导应秘鲁大使的邀请,来到秘鲁驻华使馆,参加使馆为张秉文和另一位中国职工举行的授勋仪式。

大使宣读了最高命令:

鉴于外长建议,秘鲁共和国决定分别授予为使馆提供24年和19年服务工作的范绍成先生和张秉文先生杰出服务勋章。

总统阿尔韦托·藤森手签

宣读完毕,大使亲手给张秉文和范绍成戴上勋章。

那天,秘鲁驻华使馆里的外交官们都参加了授勋仪式,加上中方领导和职工有八九十人参加了这个仪式,人们都向张秉文和范绍成表示祝贺。当时,张秉文的心里非常感动,在使馆辛辛苦苦地干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这枚勋章可以作证,证明他为使馆付出了19年的光阴和辛劳。

19个365天的厨房工作,以及他所做的一切,都凝聚在这枚小小的勋章上。面对众人,张秉文激动了,人的一生有几个19年呀!他说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自己将在使馆的厨房里工作到退休。

在使馆工作20多年,张秉文有许多事不能忘怀。

为了给每一任大使提供最好的服务,张秉文在闲时总爱研究各种菜谱,以提高自己的烹调技术。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是铁饭是钢”,他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所以做饭炒菜的时候非常注意营养搭配,针对大人、小孩的身体状况进行合理的饮食调节。在大使每次大小宴请中,几乎所有的宾客对他主勺的饭菜都很满意。

在张秉文服务过的8任大使中,有一位大使特别喜欢养狗。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这位大使每天下午都要遛狗。遇到事务繁忙时,大使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宠物时,就托张秉文帮他遛狗。

其实当时张秉文完全有理由拒绝这件事。但他没有那样做,毕竟大使也是平常人,每个平常人就有不同爱好,大使也不能例外。这样一想,他便接受了大使的委托。正因为这种理解,大使很感谢张秉文,常想以物酬谢。但张秉文一次次拒绝了,对大使说:“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钱或物,而是为了把服务工作做好。”是的,在张秉文眼中,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外交服务工作中的小事。

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促进了他和大使之间的友谊,这友谊代表了两国人民的友谊。这些小事也实实在在地帮助大使认识了中国的普通人,让大使明白了中国职工的善良、正直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为了驻华使馆的外交官能在异国他乡生活得好,张秉文自调到秘鲁使馆工作以后,便在原来西餐的基础上,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学做秘鲁的风味佳肴,如生鱼片、秘鲁鸡米饭、鸭米饭、秘鲁辣鸡、醋辣椒酱焖猪肉等200多种地方特色佳肴。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张秉文认真学习各种菜肴的制作方法,了解了秘鲁的饮食风格,掌握了秘鲁人的饮食习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张秉文学习各种菜的制作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烹调技艺。

为了更好地工作,张秉文还学习了秘鲁厨房用语,为日常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大使家经常有客人来访,凡吃过张秉文做的秘鲁饭的客人都称赞他的手艺不错。同样,历任大使对他做的饭菜也都很满意。每一任大使感谢张秉文提供的服务时,也感谢张先生的妻子和女儿对使馆工作的支持。

光阴似箭,自1971年来到使馆工作以来,张秉文一直在厨房这片小天地工作着,做着外交服务这篇大文章。回首往事,张先生认为:“我能分配到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作,并在外交服务的窗口单位直接为外国驻华使节服务,为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算自己一生中的幸事。这个岗位既重要又光荣。”



转自:外交官说事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