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乌苏里江的晨雾漫过船头,当鱼皮衣的纹路在阳光下泛起银光,赫哲族用千年时光编织的文化密码,正等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臂弯里,将生存智慧淬炼成璀璨的非遗珍宝。让我们循着伊玛堪的古老旋律,走进赫哲族的精神图腾。

鱼皮制作技艺
赫哲人将大马哈鱼皮鞣制成衣,用鹿筋线缝制出可抵御零下四十度严寒的铠甲。每件鱼皮衣需耗费三十余张鱼皮,经浸泡、脱脂、捶打、染色等十二道工序,最终呈现的银灰色纹路宛如江面涟漪。2011年,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适应寒地环境的活态见证。

伊玛堪说唱艺术
作为赫哲族的"史诗",伊玛堪以即兴编唱的方式讲述部落英雄故事。艺人用喉音与腹音交替发声,模仿江涛、鹿鸣、风声,形成独特的"潮水调"。2011年,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现存完整曲目《希尔达鲁莫日根》长达四十八小时。

桦树皮制作技艺
赫哲人用桦树皮制作船、箱、盒等生活器具,其工艺包括剥皮、蒸煮、定型、雕刻、彩绘等步骤。传统桦皮船仅重三十公斤,可载三人逆流而上,船体接缝处用松树胶密封,展现"轻如燕,坚如铁"的智慧。

萨满舞
作为渔猎文化的祭祀舞蹈,萨满舞通过模仿熊、鹰、鹿等动物动作,祈求渔猎丰收。舞者头戴鹿角帽,身披鱼皮斗篷,手持萨满鼓,在鼓点中完成"请神、通神、送神"的仪式。2014年,萨满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嫁令阔
即赫哲族民歌,以"啊朗赫赫呢哪"为标志性衬词,旋律如江水般起伏。代表作《乌苏里船歌》开篇的"啊朗赫赫呢哪",正是赫哲语"捕鱼归来"的欢唱,成为民族文化的听觉符号。

当最后一位会制作鱼皮衣的老人将钢针插入鱼皮,整条黑龙江都泛起了文化的光泽。赫哲族用鱼皮、桦树皮、鹿筋弦编织的文明图谱,不仅承载着"有钢叉在手就能保家乡"的戍边精神,更蕴含着"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哲学。让我们守护这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让赫哲族的智慧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