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黄河岸畔,驼铃悠悠。撒拉族先民自中亚东迁,在青海循化扎根千年,孕育出璀璨的非遗瑰宝。这些文化明珠,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让我们循着驼铃的轨迹,开启一场撒拉族非遗的深度巡礼。

撒拉族服饰:经纬间的民族史诗
撒拉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男子头戴白色圆顶帽,身着白汗褟配黑坎肩,腰系绸带,尽显高原汉子的粗犷;妇女则着鲜艳大襟衣,外罩紫黑坎肩,下配各色长裤,绣花布鞋间绽放着待嫁女儿的心事。国家级非遗项目撒拉族服饰,以黑、白、红为主色调,刺绣纹样融合中亚几何图案与中原花卉元素,每一针脚都诉说着迁徙路上的文化交融。

撒拉族刺绣:指尖上的河湟风韵
撒拉族刺绣以"撒拉族花儿"为灵感,独创"锁针绣""盘金绣"等技法。省级非遗项目"河湟刺绣"代表作《白骆驼》,以驼峰为构图中心,用金线绣出波浪纹,象征黄河的滋养。2025年青海非遗展中,一幅《篱笆院》绣品获金奖,苹果枝头缀满红绿丝线,将撒拉族庭院生活定格为永恒。

撒拉族口弦:唇齿间的千年回响
这支长不过寸的金属簧片,是撒拉族"会说话的乐器"。演奏时衔于齿间,以气颤音模拟骆驼铃响,曲调《伊秀尔玛秀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演奏时模拟骆驼铃响,与撒拉族迁徙历史密切相关。2025年循化遗产日活动中,传承人韩阿乙草用口弦演绎《黄河谣》,清越音色如涓涓细流,令观众屏息凝神。

撒拉族婚礼歌:喜宴上的文化密码
"阿娜舅"婚礼歌是撒拉族婚俗的灵魂。男方唱《骆驼泉》,追溯白骆驼化泉的传说;女方答《针线歌》,以绣品为信物传递祝福。婚礼歌中"花椒树"的比喻,暗喻新人如植物般扎根繁衍,这种以物喻情的表达方式,被人类学家称为"撒拉族诗经"。

撒拉族指甲面片:舌尖上的迁徙记忆
这道美食藏着先民的智慧。将面团揪成指甲盖大小,在油锅中"啪啪"作响,形似骆驼蹄印。撒拉族谚语"油搅团顶饿,面片汤暖心",道出饮食与生存的智慧。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传统建筑技艺,始于元代,明末清初兴盛,融合汉、藏、伊斯兰等民族文化元素。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楼体框架以松木为主,墙体用忍冬、红瑞木等灌木枝条编织,两面涂抹草泥与白土泥,形成中空隔热结构,兼具冬暖夏凉、防震透气功能现存最古老建筑位于孟达大庄村,已有500年历史。代表性传承人马进明致力于技艺保护,现存古楼因现代建材普及锐减,部分复建于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该技艺是研究撒拉族社会历史、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绣线间的文化密码到舌尖上的乡愁记忆,撒拉族非遗正以鲜活姿态走向世界。2025年循化遗产日展演中,五千观众与五万线上网友共同见证,这些古老技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驼铃带来的文化馈赠,让撒拉族智慧继续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