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大暑的暑气蒸腾起丰收的期盼,当塔城草原的绿浪翻涌成金色的海洋,一个以犁铧命名的节日——撒班节,正以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与歌舞的炽热,唤醒沉睡的非遗记忆。 塔塔尔族,这支散居天山北麓的智慧民族,用刺绣的银针、糕点的甜香、歌谣的韵律,织就了一幅多元共生的文化长卷。今天,让我们循着非遗的足迹,走进这个“长于辞令、精于手作”的文明密码。

撒班节:犁铧上的狂欢诗篇
起源:“撒班”是塔塔尔族改良的犁具,传说其发明大幅提升了耕作效率。为纪念这一智慧结晶,塔塔尔人于每年春耕结束后的6月下旬举办撒班节,恰与大暑节气“抢农时、保丰收”的节奏共鸣。 2011年,该节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盛况:竞技之美:摔跤、套麻袋赛跑、走平衡木等传统体育项目,在草原上掀起力量与技巧的较量。绑腿跑、骑木马决战等赛事,更将农耕智慧融入竞技,彰显“劳动即荣耀”的价值观。

歌舞盛宴
塔塔尔族歌谣以四行为一段、押尾韵的独特形式,唱响对家乡的眷恋。副歌曲调明快活泼,如“蓝天上的白天鹅哟,你的脖颈又细又长”,将游子乡愁化作天籁。

塔塔尔族服饰
男性:城市男性穿绣花翻领白衬衫配黑色短背心,腰扎皮带;冬季着皮大衣,脚蹬长筒皮靴,帽饰以黑白丝绒绣花小帽,尽显游牧的豪迈。
女性:城市女性着宽大皱边长裙,戴镶珍珠丝绒小花帽,披丝头巾;农村女性则扎头巾为饰。耳环、手镯等银器叮咚,随舞步摇曳生姿。

塔塔尔族刺绣
塔塔尔妇女以灵巧双手,在服饰、桌布、墙围上绣满花卉与几何纹样。姑娘的嫁妆必绣花卉,小伙子更以刺绣水平为择偶标准。一针一线间,绣出对生活的礼赞与对美的极致追求。

塔塔尔族美食
“古拜底埃”:将大米覆奶油、杏干、葡萄干烤制,香甜酥脆,寓意丰收的圆满。

“伊特白里西”:以南瓜为主料,加入米与肉烤制,融合瓜果的清甜与肉香,是游牧与农耕滋味的交响。

塔塔尔族糕点艺术:塔塔尔族妇女善制糕点,品种繁多且造型精美。从“去买西”(烤面饼)到“恰克恰克”,每一口都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更是待客之道的深情。

塔塔尔族谚语的力量
塔塔尔族谚语如“隼鹰飞得再高也高不过太阳”“同时追两只兔子,一只也捉不到”,以简洁语言揭示生活哲理。旧时谚语“巴依的牲畜——穷人的鲜血”,更成为控诉阶级压迫的利刃。

塔塔尔族歌谣的韵律
塔塔尔族歌谣以aa—ba尾韵为基,四行一段,副歌活泼。如“蓝天上的白天鹅哟,你的脖颈又细又长”,以天鹅喻乡愁,旋律悠远,穿透时空。

从撒班节的犁铧欢歌到刺绣的针尖诗意,从糕点的甜香到谚语的智慧,塔塔尔族非遗文化如天山雪水,清澈而绵长。它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遗产,让千年犁歌永远响彻山河!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文旅频道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