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渤海湾畔的沃土上,兴城市以"最美庭院"创建为笔,以产业兴旺为墨,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示范村如璀璨明珠串联起山海走廊,千户庭院焕新颜,万家灯火照归途。今日,让我们走进碱厂乡、曹庄镇等6个特色村落,聆听田野里的振兴故事,见证"小家美"带动"大家兴"的生动实践 。

碱厂乡朱家村

庭院经济点亮"生态美"

作为首批"市级最美庭院示范村",朱家村以"一户一景、一院一韵"为理念,打造花卉主题庭院。村民利用废弃瓦罐制作花箱,种植月季、绣球等本地花卉,形成"花街十巷"景观带。村妇联牵头成立"巾帼评审团",动态管理庭院星级评比,带动全村95%家庭参与垃圾分类、污水治理,获评"辽宁省人居环境整治标杆村" 。

曹庄镇后湖村

蓝色经济激活"渔业兴"

依托临海优势,后湖村发展"渔旅融合"新模式。建设标准化海参养殖基地800亩,引入物联网水质监控系统,年产优质刺参120吨;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赶海乐园"亲子体验区、海鲜加工工坊,开发腌渍海蜇、即食贝类等特产,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3万元,成为辽东湾"蓝色粮仓"示范窗口。

红崖子镇古城子村

红山文化赋能"文旅热"

深挖红山文化遗址资源,古城子村建成"史前文明展示馆",复原祭祀坛、玉器作坊等场景。开发陶艺研学、甲骨拓印等非遗体验项目,联动千亩油菜花田举办"农耕文化节",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村民以闲置院落入股合作社,打造12家特色民宿,实现"种风景"到"卖文化"的转型升级。

羊安乡王屯村

智慧农业深耕"稻香梦"

在王屯村万亩稻田中,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系统已成标配。通过"合作社+科研院所"模式,推广"越光稻"优质品种,建立"稻蟹共生"生态农场。稻田画"渤海扬帆"成为网红打卡点,蟹田米礼盒通过电商销往全国,亩均效益提升至传统种植的3倍,书写"一粒米撬动大产业"的传奇。

三道沟满族乡

民族风情奏响"团结曲"

作为满族聚居地,三道沟保护性修复百年四合院群,组建满族秧歌队、剪纸工坊。特色美食"八碟八碗宴"入选省级非遗,年猪节、颁金节等民俗活动吸引游客深度体验。村集体开发山野菜加工厂,刺嫩芽、蕨菜罐头远销日韩,实现"守得住传统、换得来真金"。

沙后所镇西关村

绿能转型绘就"低碳图"

西关村创新"风光储一体化"模式,屋顶光伏覆盖率超80%,风力发电年供电200万千瓦时。利用闲置滩涂建设"光伏羊"牧场,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新能源收益反哺村庄建设,建成太阳能路灯街、雨水回收公园,获评"国家级零碳乡村试点",绿色动能照亮振兴之路。

从朱家村的繁花小径到西关村的绿能长廊,兴城大地上跃动着振兴的脉搏。这里,有"庭院方寸地"长出"经济大文章"的智慧,有"科技赋农桑"激活"千年沃野"的革新,更有"万家同心力"共筑"山海梦乡"的坚守。

未来,兴城将继续执笔绘新卷,让更多村庄在振兴路上绽放独特光芒,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华章!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