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辽西大地蜿蜒的凌河之畔,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凌源市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引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阡陌纵横间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华章。让我们循着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走进五个特色鲜明的示范村落,感受这片热土上绽放的振兴活力。

宋杖子镇范杖子村

花卉经济香飘四海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范杖子村依托花卉产业联合党委,建成万亩智能温室集群。通过与京东物流达成鲜花冷链运输合作,实现"清晨带露采摘,午间高铁直达"的鲜切花运输模式,年出口欧洲、中东等地的永生花制品超百万件。村里创新"165党群共富"机制,带动周边6个村形成种苗培育、精深加工、电商销售全产业链,农户年均增收3.2万元。

四官营子镇大房身村

设施农业领航标杆

这座辽西设施农业第一村,建有5个市级设施农业产业园。采用"四个先行"发展模式,每年试种20余个新品种,棚内物联网系统实现温度、湿度、光照智能调控。全村2000余栋日光温室年产黄瓜、甜椒等蔬菜4.8万吨,通过"农超对接"直供京津冀商超,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50万元。

三十家子镇裂山梁村

光伏赋能绿色转型

在荒山坡地上崛起的"蓝色海洋",30兆瓦光伏矩阵年发电量达3600万度。创新"农光互补"模式,板下种植耐阴中药材,年收获苍术、黄芩等道地药材500余吨。项目收益的8%专项用于脱贫户分红,带动周边3个村集体年均增收40万元。

河坎子乡沙果勾村

林果经济甜蜜升级

依托燕山余脉独特气候,这里培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凌源沙果"。村里建成万吨级果品分选中心和果脯加工厂,开发果酒、果醋等8个深加工品类。每年举办的沙果采摘节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果农人均收入达4.8万元。

刀尔登镇头道河子村

菌菇产业点土成金

采用"五个统一"发展模式的食用菌专业村,建成东北最大层架式香菇生产基地。智能菇房实现温湿联控、自动喷淋,年产出菌棒600万棒。与沈阳农业大学共建菌种研发中心,开发灵芝孢子粉、菌汤包等高端产品,产品远销日韩市场,带动500余农户户均增收2.6万元。

从凌水河畔到燕山脚下,从智能温室到光伏矩阵,凌源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重塑乡村肌理。这些示范村犹如璀璨明珠,串联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振兴链条。

在党建引领下,30万凌源儿女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广袤田野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让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愈发绚丽多彩!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