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东海之滨的象山半岛,乡村振兴的春风正唤醒沉睡的渔村古韵。六颗明珠沿黄金海岸线次第闪耀,从非遗活化的千年渔港到数字赋能的现代农庄,从艺术浸润的山野民宿到生态共生的蓝色牧场,这里书写着山海协作的共富新篇。
石浦镇东门渔村
千年渔号的现代回响
作为国家级非遗"象山渔民号子"发源地,东门渔村将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为文化IP。2024年建成全国首座沉浸式渔文化体验馆,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海岸线上52栋石屋改造的"渔光民宿",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鱼骨拼花墙,夜晚的渔灯祭典已成为抖音热门打卡点。
墙头镇方家岙村
水库边的生态经济学
依托西沪港湿地资源,该村发展出"水系循环农业"模式。300亩生态稻田采用鱼稻共生系统,亩产有机稻米400公斤的同时产出鲻鱼50公斤,产品直供沪杭高端市场。其独创的"湿地研学课程"已与7所高校签约,年培训都市家庭逾6000组。
墙头镇溪里方村
艺术唤醒的古村落
这座600年历史的明清古村,通过"艺术家驻村计划"焕发新生。27处老宅改造为版画工坊、陶艺工作室,村民年参与文创收入占比达47%。2025年春季举办的"古村双年展",吸引中日韩37位艺术家驻留创作,作品拍卖总额破千万。
黄避岙乡高泥村
黄鱼产业的数字革命
全国首个"5G+深海牧场"在此落地,136个智能网箱实现投饵、监测全自动化。2024年黄鱼年产量达1.2万吨,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销往RCEP成员国,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320%。村口矗立的黄鱼主题雕塑,已成为产业地标。
泗洲头镇墩岙村
山海协作的共富样本
与安吉鲁家村共建"飞地产业园",发展高山云雾茶产业。现有有机茶园1800亩,引进智能萎凋设备后,茶叶溢价达普通产品3倍。其"红美人"柑橘通过"云认养"模式,预售期即被上海客户订购一空。
定塘镇沙地村
运动康养+民宿文旅的绿野奇迹
沙地村依托丘陵地形打造长三角越野基地,12公里山地赛道获国际田联认证。配套建设的星空露营基地,暑期入住率持续保持95%以上。村民组建的"山地救援队"已培养专业向导43名,月均创收超2万元。
沙地村凭借民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享有"浙江民宿第一村"美誉。该村从2009年起步发展民宿,历经十余年已将农家乐经济打造成核心产业。全村运营52家民宿,床位超1500张,形成年接待数万人次的产业集群。面对旅游市场升级需求,沙地村正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强化品牌建设,深度融合田园文化元素,推动民宿服务迭代升级。
从潮鸣浪涌的渔港到茶香袅袅的青山,象山的乡村振兴实践犹如一首平仄相生的七律——既有传统肌理的坚守,更有现代韵律的激荡。当海风吹过这片热土,每个村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所谓乡愁,从来不是回首的怅惘,而是向前的力量。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