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桂芳外交学院毕业,1964年入外交部;曾任驻乌干达使馆随员、三秘,外交部新闻司副处长,办公厅一秘、参赞,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驻菲律宾、新西兰兼库克群岛、津巴布韦大使,2000年、2006年任中非合作论坛中国礼仪大使。

本文内容

自2000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开始,我国政府为迎送贵宾设置礼仪大使。当时笔者有幸成为4位大使之一,其他3位大使(金伯雄、江康、赵惠民)都是长期在非洲工作的资深外交官。

次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我国政府派有3位礼仪大使。

2006年11月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则安排了包括笔者在内的11位前驻外大使(王嵎生、江康、崔永乾、袁国厚、张维秋、蒋元德、安永玉、黄永安、杨鹤雄、鲁培新)出任礼仪大使,参与接待众多的非洲贵宾。

2006年11月4日,作者黄桂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前,摄于人民大会堂礼堂。

这些老大使懂外语,曾经长期在非洲工作、生活过或长期从事外交礼宾工作,熟悉我国对非洲的方针政策,对接待外宾特别是非洲贵宾较有经验。

礼仪大使首先在机场代表我国政府亮相,迎接来自远方的嘉宾。笔者11月3日在航站楼的廊桥(俗称“象鼻子”)迎候前来出席北京峰会的加纳总统库福尔。

时任加纳总统库福尔(图源:网络)

他一步出机舱,我健步向前主动微笑点头致意,在握手时说:“总统阁下,我代表胡锦涛主席热烈欢迎您再次来中国!”库福尔虽经长时间旅行却毫无倦意,连连表示:“谢谢,非常感谢胡主席!”远道而来的非洲客人们无论是首次来华还是多次访华,一抵达中国首都都感到亲切,兴致很高。

大使,全称“特命全权大使”,为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按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大使由国家元首任命,享有完全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享有极高的地位和礼遇。因而,这些元首的代表、国家的化身,也被尊称为“阁下”。大使负有特别的使命,即负责一国外交代表机关职能的实施和遵照本国政府指令全权处理外交代表机关的事务。

大使馆是以大使为馆长,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最普遍也是最高级别的常驻外交代表机关。我们这些昔日在外交战线前沿的大使,这次“重返前线”,肩负代表国家迎送嘉宾的任务,因而深感荣幸,也都像往日那样怀有崇高的使命感。

有人称我们这些礼仪大使是“中国的窗口”,因为外宾登上中国国土首先见到的是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大使。我们向他们展示改革开放的中国、热情友好的中国人民的礼仪形象。

我们作为国家迎宾的代表,以中国大使的身份,面对来宾的不同职别,既可以代表我国相应的领导人,也可以代表我国政府表示热烈的欢迎。

作者黄桂芳在机场贵宾室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秘书处首席执行官穆卡维尔教授亲切交谈。

为履行上级赋予的庄严职责,我们这些有着几十年外交生涯的现已年近古稀的退休大使,重上外交第一线,谱写“老兵新传”。我们在“上岗”前都到首都机场一丝不苟地反复演练过,彼此还进行经验交流。

2006年10月26日,作者黄桂芳饰“政府代表”参加迎接非洲贵宾检阅三军仪仗队的演练。

我们还深知:中国和非洲远隔千山万水,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历史纠葛,也没有利害冲突。双方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利益与愿望,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非常坚实,可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伴随半个世纪前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建交的先河,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的胜利召开揭开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新篇章。我们这些老大使通过参与接待非洲贵宾的机会,能为我们长期关心、致力于中非友好的事业再尽绵薄之力,深感无上荣光!

据我所知,早在1995年9月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我国设置了3位“礼宾大使”,代表外交部礼宾司长前往机场迎送丹麦女王、一些女总理和部长等政要。

而像这次中非合作论坛这样,由礼仪大使参与接待众多的非洲贵宾,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部长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在我国外交礼仪安排上则是第一次。从中也体现出中非历经风雨友谊弥坚,关系非同一般。

我国礼仪大使在峰会的亮相,让许多非洲领导人和其他与会官员深受感动。他们说,来北京出席峰会如同来中国正式访问,受到中国政府派出的大使出面迎送,这是他们意想不到的,显示出中国对非洲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真挚的兄弟情谊。

我国政府这一礼宾安排,既是我国在主办大型国际会议迎送贵宾的创新之举,也是我国对现代国际礼仪的一大贡献。


图文转自:外交官说事儿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