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品】泉州,这座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城市,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地域特色中深植着厚重的历史基因。
刺桐港的崛起:宋元时期的东方巨港
泉州的兴盛始于唐代,当时已是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至宋元时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朝廷的“市舶司”制度(相当于古代海关),泉州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盛赞其“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惊叹于这里的繁华。城中出土的宋代船型货币、大量波斯陶器,以及记载外商活动的碑刻,都印证着当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
宗教博物馆:千年文明的共生之地
历史上的泉州是多元宗教的熔炉,这一特色至今清晰可辨。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其东西塔上雕刻着印度教神话人物,见证了佛教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宋代建造的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其阿拉伯文碑刻记录着海上贸易的往来;草庵寺内的摩尼教遗址,更是世界罕见的摩尼教文化遗存。这些不同信仰的建筑共处一城,源于泉州作为通商口岸对多元文明的包容,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红砖古厝:海洋文化的建筑表达
泉州的传统民居“红砖古厝”独具地域特色,其风格的形成与历史上的海外贸易密不可分。红砖的使用受闽南地区海外移民带回的南洋建筑影响,而建筑中精美的木雕、石雕,题材既有中原传统文化的“福禄寿”,也有海洋元素的“鱼跃龙门”,体现了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结合。这些古厝多分布在晋江、石狮等地,是当年海商家族财富与文化的载体,如今仍诉说着泉州人与海洋相依相生的历史。
从宋元时期的帆樯林立到如今的文化遗产熠熠生辉,泉州的每一块红砖、每一处碑刻,都镌刻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这里没有单一文明的独舞,只有多元文化的和鸣——东方的瓷器与西方的香料在此相遇,佛教的经卷与伊斯兰教的经文在此共存。这座城市用千年的历史证明,开放与包容从来不是过客,而是深植于血脉的基因,让刺桐古港的故事至今仍在时光里流转生辉。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