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静平1950年生,1968年入伍,曾任驻荷兰大使馆、驻苏丹大使馆武官,1991年和2000年分别任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UNSTO 中东)军事观察员和联合国伊拉克科威特观察团(UNIKOM)首席联络官。这已是2000年的事了。当时我作为中国军事观察员的领队(每批11人,我们是第10批),在联合国伊拉克-科威特观察团执行维和任务,同时担任观察团科威特首席联络官。
联合国规定,伊科观察团的6个上校职位除人事处长外,其余5个由安理会5常国家的军官担任,即作战处长(法国)、后勤处长(美国)、军事助理(英国)、科威特首席联络官(中国)、巴格达首席联络官(俄罗斯)。
如今,时过境迁,伊科观察团因爆发伊拉克战争已不复存在,但观察团的件件往事和种种人物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出师不利
我国派往伊科观察团的军事观察员每年轮换一次,我们是自观察团成立以来的第10批。临行前,有关领导专门接见了全体观察员,指示我们要严格遵守联合国的有关规定,尽职尽责,完成好维和任务,同时要确保安全、严防事故。同志们也决心牢记领导的嘱托,不辱使命,圆满完成维和任务。作为领队,我深感责任重大。
万万没有料到,抵达科威特的第二天下午,我们的一名观察员就把车开翻了。
当时,我正在宿舍休息,前任领队突然找我,说我们的人翻车了。听到这一情况,我就像挨了一闷棍,脑子一片空白。
我和前任领队很快赶到出事现场。事故发生在科威特城50号公路上,现场气氛沉闷,一片狼籍。观察团一辆很新的日产越野吉普车侧翻在公路中央,左侧着地,右侧朝天,车头撞扁,伤痕累累。除后窗玻璃外,其余窗玻璃全部粉碎,玻璃碎片散落一地。车子肯定是报废了。
几位刚从车里爬出来的观察员站在一边,大家表情木讷、情绪低落,被这突如其来的横祸搞得不知所措。多名科威特警察和急救车最先赶到现场,管制了交通。
为了尽快恢复交通,科方警察急于清理现场。而根据观察团的规定,观察员发生事故后,必须等待观察团的宪兵进行调查处理,在宪兵调查处理之前须保护现场。因此,我观察员极力阻拦科威特警察拖车的行动并向其说明情况。
为了保护现场,三条车道的公路只有一条可以通行,从而造成了50号公路交通的严重拥堵。约40分钟后,观察团宪兵——希腊少校终于赶到现场,从不同角度对事故车进行拍照,询问了当事人,并要求当事人事后写出事故报告。之后,科威特警察清理了现场。
所幸的是这么严重的事故,除一人受轻伤外,其他同志安好。主要是因为车内安装了保险杠,车子翻了后,有保险杠支撑,人员才得以有惊无险。这是观察团为避免发生事故后人员伤亡而采取的安全措施。这一措施还真有效。伤者左眼下部红肿并有淤血、大腿疼痛,科方救护车将其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认为其没有内伤,休息几天即可恢复。
我和前任领队及一名观察员一直在医院陪着,直到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返回住地。当时已是晚上9点多。
第三天,观察团司令——爱尔兰瓦艾斯少将在例行接见我们新到任的观察员时,第一句话就是:“当时你们谁在车上?人没有事真是幸运!”
他还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们到这儿来执勤,对你们威胁的不是地雷,不是炸弹,而是你们自己——开车。我恳求你们一定要仔细开、慢点开。”
当事人谈起了这次事故,他说:“当时不知为什么,车辆失去控制,先是撞上左侧的隔离墙,后又冲向右侧,撞到右侧的隔离墙,接着就翻了车。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由于车速太快,自我感觉是老司机,技术好,麻痹大意。”看来,即便是开了很多年车的老驾驶员,技术再熟练,开车也不能大意。
事情已经发生,损失和影响已无法挽回。我要求大家面对现实、正视事故、吸取教训、振作精神、谨慎驾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发生类似事故。
自我威胁
伊科观察团是1991年根据安理会689号决议成立的,其主要任务是监督两国停火,维持两国边界的和平与稳定(联合国官方正式的定义是,监测伊科边界沿线非军事区和阿卜杜拉湾水道,阻止侵犯边界)。因此,在两国2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上建立了宽15公里的非军事区。非军事区分南北两个区,共设17个哨所。
观察团包括军职和文职人员,共有1300余人。一般来说,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和任务时往往面临着地雷和未爆炸物的威胁。然而,随着伊科非军事区的建立、雷区的标注、执勤任务的规范,伊科观察团在这方面的威胁在逐步减小,对军事观察员造成威胁的反倒是他们自己,即开车。
伊科观察团成立以来,因行车事故造成的报废车辆不计其数。在观察团的后勤支援中心的大院内,堆放着几十辆报废车辆,它们有的前脸凹陷,有的车门被撕开、车身扭曲,惨不忍睹。管车的人告诉我们,这仅仅是近5年来事故造成的报废。
伊科观察团报废的车辆
为了纪念伊科观察团牺牲的维和人员,在观察团司令部门前的联合国旗杆旁专门立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镶着11块铜牌,每块铜牌上刻着在观察团牺牲的维和人员的姓名、来自的国家和牺牲的时间。这11名牺牲的人员中,除1人遭伏击、1人踏上地雷牺牲外,其余的均是因车祸而牺牲,可见开车对观察员的威胁程度。
有一块铜牌上刻着中国观察员雷润民的名字。他是1994年来科威特的,当时刚刚到任20多天,因印尼观察员驾驶速度过快而翻车,雷润民当场牺牲。
说起雷润民牺牲,其中还一个插曲。当时观察团的事故报告称是雷润民驾驶的车辆,且报告已送回国内,而实际是印尼观察员驾驶。事故发生后,印尼观察员为了逃避责任,硬是把已经牺牲的雷润民的遗体拖到驾驶员位置,造成是雷润民驾驶的假象。后被我观察员发现,向观察团提出交涉。观察团对事故重新做了调查,根据安全带的勒痕,确认了是印尼观察员驾驶。观察团重新写了事故报告,还原了事故真相,还了雷润民清白。
此事对印尼观察员造成极坏的印象。2000年我刚到观察团,碰到印尼观察员时,他们显得很不好意思,场面极为尴尬。
我曾到过出事的路段,它位于非军事区的南区。这个路段非常特别,当你正常行驶着,突然就遇下坡,而且下坡中又有弯道。如果速度稍快,就很容易翻车。后来,这个路段被观察员命名为“中国角”,以纪念牺牲的中国观察员。
在我到任的上半年,观察团就发生数起大的车祸:塞内加尔观察员开车走神翻车,车辆报废;阿根廷工兵超速驾驶翻车,车辆报废,人员受伤;英国人夜间酒后驾驶,超速翻车,车辆报废;印度人超速驾驶翻车,车辆报废,人员受伤。难怪观察团司令——爱尔兰瓦艾斯少将总是提醒观察员开车要“慢点开、仔细开”。
弗加尼一案
科威特联络处的主要任务是为各国观察员、文职人员办理科威特的身份证、居留证,为离任的人员取消居留证,为延期的人员办理居留证延期,为观察团的货物办理免检等手续。
弗加尼是观察团在当地雇用的一名坦桑尼亚籍司机。1999年12月,他在科威特的居留许可到期后,联络处到科内政部为其办理居留延期,不料被科方拒绝,原因是弗的姓名在移民局的电脑上已被列入被通缉名单。因此,弗的居留延期就一直拖着没有办成。
究竟因为什么弗被科威特移民局列入被通缉名单?联络处专门向弗作了了解。据弗回忆,1999年4月的一天,他在科威特一个加油站排队洗车时,一位科威特女士嫌弗的车挡了她的路,就怒气冲冲地要开车撞他。眼看弗就要被撞着时,旁边一个人及时拉了弗一把,弗才幸免于难。
接着,弗就去问那位女士想干什么。女士说,她是科威特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弗非常气愤,就骂了她一句。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显然,是那位女士把弗告了。
弗本人对此事也极为担心,如果居留证不能延期,就意味着他的饭碗没了,直接涉及到弗个人的生计。
为了弗的问题,联络处也多次议论过,但都没有提出解决办法。为此,我专门约见了科内政部对外关系局官员。对方说:“此事只有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了。”我表示,当事双方既没有人身伤害,也没有经济损失,没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对方表示,在科威特如果妇女受到侮辱,哪怕是一句话,也有可能把你送进监狱,这要看弗是否有豁免权了。同时科方又告,此案已移交调查局处理。总之,科方态度不是积极配合。如果科方不予通融,观察团就只好将弗解雇,另外招聘。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观察团司令和高级顾问对弗的居留延期也格外关注。为此,司令还专门到联络处和我们就如何解决进行研究和探讨,但也未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我想,作为观察团的联络处,我们有责任帮助解决弗的问题。
我请联络处苏丹籍翻译赛夫为我约见科内政部调查局局长。我向对方表示:“弗的案子很简单,他们既没有受伤,也没有经济损失,上法院没有必要,也不值得,何不让弗与科女士见个面,向她当面道个歉,从而把此案作个了结。观察团来这里也是为了帮助科威特,科威特也应该对观察团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
局长表示,如果弗有豁免权,此事到外交部备个案就了了;如果没有豁免权,那弗就要被起诉。
我说:“现在弗有无豁免权也不好确定。如果是在上班时间发生的事,他就有豁免权;如果是下班后发生的事,他就没有。目前二人在何时发生的争吵也有分歧。”
身着阿拉伯白色长衫的局长谈话认真,态度也诚恳,看来,此案似非走法律程序不可。
正当我不再抱希望时,估计是局长也意识到此事通过法律程序不值得,或者坚持走法律程序对观察团也不太近人情,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了结此案的三步走建议:
第一步,让弗来调查局,陈述一下事情的经过,形成文字材料。
第二步,调查局通知移民局取消对弗的通缉,观察团去移民局为其办居留延期。
第三步,待科女士从国外回来,安排其与弗见面,弗向其当面道歉,从而彻底了结此案。
此后不久,弗去调查局作了陈述,接着,联络处又为他办了居留延期,剩下的就是等待与科女士见面了。
此案就这样解决了,弗对我十分感激,司令和高级顾问对我解决此案也十分满意,我也为自己能为观察团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而颇有成就感。
转自:外交官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