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吕聪敏先后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欧美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外交部美大司任职,曾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外事秘书、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各国议会联盟执行委员、中美议会交流机制中方副主席、中国加拿大议会协会中方主席等职。

本文内容

刘治琳同志是我在外交部的老同事。他的妻子刘秀清是我在南开大学外文系的校友,比我晚两届。我夫妇俩和他夫妇俩曾在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共事数年,密切相助,成为挚友。

刘治琳与爱人刘秀清于丹麦水晶宫前合影。

治琳小我一岁,大学毕业晚我一年。他报考的学校是北京的名校——外交学院,这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建立的外交部直属高校。我报考的是天津的南开大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治琳是天津人,与我的缘分大概就源于此!

近一个时期(2023年),我和他的身体都出现了问题,在手机微信互致问候时都谈到自己的近况,特别是我们二人的妻子相继离世带来的悲痛和我们对逝者的怀念,也谈到我们面对现实、坚强生活的安排。

我和治琳都喜欢读书学习,勤于思考。我谈到自己近期的几篇心血之作,治琳谈到他继《我观世界》之后,正着手写一本自传或家史。我和他的作品都是自写心语,吐真情,说实话,不是为了彰显自我,而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说一些正能量、真善美的道理,与亲朋好友交流、共勉!

苦孩子

在苦水中长大的我们,练就了刻苦、坚强的性格和宽宏大度的心态。我和治琳有不少共同点,这一点尤为明显。我常说我是个苦孩子,对比治琳,他比我更苦。他家是村里最穷的,兄弟姐妹十人,他排行老八。他母亲怀上他之后曾一度不想要,觉得这个孩子多余了,家境实在难以承受。因为一副打胎药相当于两担玉米,太贵了,付不起,他就这样在无奈中降生了。

在讲到自己的艰苦生活时,治琳说,他的童年基本上是靠吃糠和野菜活过来的。上初中时,村里不给开助学金证明,村干部给出的理由令人哭笑不得:“你家穷得叮当响,上个小学,识几个字,能记个账就行了,还上什么中学?”

刘治琳的母亲张金凤及家人

俗话说“人活得就是一口气”,治琳就是争这口气,一切艰难困苦没有把他吓倒、压垮。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他省吃俭用,课余打工挣生活费,最终以出色的成绩读完了中学的课程,并考取了知名的外交学院,可谓“一步登天”!

在外交学院的几年,是他精神成长的宝贵阶段,除了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他坚定了家国情怀和信念,奠定了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知识基础。

谦虚、刻苦

大学毕业后,我和治琳先后进入外交部,开始了漫长的外交生涯。我们非常珍惜这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我先后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和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工作,治琳先后在中国驻瑞典、加拿大使馆以及驻多伦多总领馆工作,经受了全面的锻炼。

据我所知,治琳在使领馆分管礼宾、行政和翻译工作,虽无显赫的外交职衔,但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使领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1971年6月5日丹麦宪法日(即国庆日),汉森大使在招待会上致辞,刘治琳任翻译。

在驻加拿大使馆工作期间,作为他的同事和好友,我亲身感受到他刻苦学习的精神。他非常谦虚,十分清楚自己业务能力的长处和短处,力求把长处发挥好,同时拜人为师,多方求教,弥补缺陷和短板。我清楚地记得,他为了提高公文和调研报告的写作水平,夜以继日,刻苦钻研,一遍遍修改加工文稿。我看在眼里,深为感动。这一个个细节,体现出他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外交信使

除在驻外使领馆工作外,治琳还多年担任外交信使。局外人可能不太熟悉这份工作是干什么的。外交部有个“信使队”,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点神秘、在某种意义上颇有风险的岗位。外交工作中有许多不便或不能通过无线电讯方式传递的文件信息,必须由一个称作“外交信使”的团队来承担。说通俗一点,装有机密文件和重要公用物品的外交邮袋和邮包由信使肩扛手提,随身携带,不管乘车还是坐飞机,24小时不离身,用生命守护着。治琳干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多年如一日,他不辱使命,没有出现过差错和延误。我这个老外交干部,深知外交信使的甘苦和辛劳。

担任信使一职,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忠于国家、忠于职守自不用说,这是首要的条件。身体素质要好,也不在话下。不难想象,长途跋涉、日夜不眠的辛劳,身体难以支持是不行的。还有一条是头脑清醒,具备超强的应变能力。可见,人们钦佩这个群体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治琳的信使证

人们可能会想,信使能周游列国,这是多么难得的美差啊!我认为,这样想的人多数是不了解实情,也有些是无知或天真。我所了解的信使群体,是一批传奇人物。世界风物过眼,固然加深了他们对世界万象、人情风俗、政治演变的了解,但他们内心深处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不是旅行家,而是肩负重任的战士。其可爱、可贵、可敬之处就在于此!

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老同事、老朋友刘治琳。在千万外交人员中,你难以找到他的名字。我想说的是,千万外交人员中,默默无闻者居多数。他们一心一意、尽职尽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家国情怀第一,“祖国永恒”几个大字牢牢铭刻在心里。

在外交队伍中,为数不少的人出身贫寒,经历艰苦,但意志坚强,遇难不退,不屈不挠,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从刘治琳同志的例子,我悟出一条道理,如本文标题所示:人到无求品自高。

由左至右:瑞典前首相乌尔斯滕、使馆参赞冯贤弼、刘治琳

刘治琳小时候,家人说他的出生是“多余的”,我理解这是刘家困境之下的无奈之言。事实证明,一点也不多余。无数像刘治琳一样的外交干部,不仅不多余,而且很多彩!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下的外交干部,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干事业,不贪图安逸,不追求名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新中国外交人员实有的品格。

在写此小文的当下,治琳老友在医院重症室抢救,我一天几个电话打给他的儿子,关切和挂念之情一言难尽!

补记

惊闻吾友治琳昨天逝世,我深感悲痛。我动笔写上述文章时,他已有不适,但精神还好,告诉我一些他幼小时的艰苦经历,并期待早日看到我的新作。遗憾的是我的文稿清样还未出来他就走了!

我回忆他的文章已不是“记吾友刘治琳”(本文原标题),而应是“深切缅怀吾友刘治琳”。他是一位尽职敬业的外交干部,虽无显赫的职衔,但受人钦佩。如我文章的题目所说:人到无求品自高。

——吕聪敏补记于2023年8月26日


图文转自:外交官说事儿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