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云岭大地的青山绿水间,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从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到农文旅融合的深度探索,从古村落的蝶变重生到法治文明的浸润滋养,云南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创新为笔、以特色为墨,书写着“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生动篇章。  

产业融合:生态农业激活“三色经济”

马关县大栗树乡

马关县大栗树乡以油菜花、中药材、粮食“三色产业”为核心,打造出生态农业的标杆。3万亩油菜花海不仅成为游客打卡胜地,更通过政府扶持的无人机防控技术实现单产提升,带动户均增收超5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近2万亩,三七、重楼等特色品种培育出“土专家”,形成“种植+加工+就业”的全产业链模式。

凤庆县

凤庆县依托“中国滇红第一村”的品牌优势,创新“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将茶花产业延伸至文旅领域,茶花节期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收入600余万元,让“山茶映红古村春”成为富民新引擎。  

农旅共生:乡愁文化赋能乡村新生

古城区束河街道茨满村

古城区束河街道茨满村凭借500年古梨树的底蕴,通过改良培育、打造“梨花观赏区”和梨果采摘园,重现“梨花满村”的盛景。梨树苗分发到户、庭院经济兴起,梨花节与红色历史展览相映成趣,年吸引游客数万人次,农旅融合让古村焕发新生。

大理州阿尼么自然村

大理州阿尼么自然村则从“空心村”蝶变为“艺术村”,音乐人返乡打造的“007艺术农庄”吸引艺术家驻留,带动民宿集群和农耕体验,中秋国庆期间单日游客量达400人,成为“乡愁大理”的鲜活名片。  

科技兴农:高标准农田与特色产业链并进

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乡 

隆阳区丙麻乡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零散土地整合为“田成方、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油菜花种植面积达3.5万亩,连续举办“万亩油菜花海”活动,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发展,村民实现“种植+旅游”双收入。

南华县

南华县借力沪滇协作,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和萝卜深加工中心,引入龙头企业开发“饭扫光”等产品,年产值突破1.35亿元,形成“野生菌+萝卜”双链驱动的产业格局。  

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与法治文明共筑和谐

景谷县新云盘村民小组

景谷县新云盘村民小组作为全国文明村,以傣族文化为纽带,成立孔雀舞、象脚鼓文艺队,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发展甘蔗、西番莲等生态农业,户均收入超8万元。村庄通过人居环境改造和文旅项目投入,成为“休闲观光农业一体化”的典范。

丽江市玉湖村

丽江市玉湖村则将法治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过普法阵地与纳西族特色景观结合,实现“景美人和”,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法治与文化的双重滋养让古村焕发持久活力。  

移民新村:从安居到乐业的华丽转身

祥云县文新村

祥云县文新村依托移民扶持项目,建成现代化养殖小区,年出栏肉鸡6万余只,村民通过合作社发展电商,年均销售额达40万元。后坝村则通过“一村一特色”规划,打造宜居洋房与果园经济,人均住宅面积超25平方米,成为库区移民“安居乐业”的样板。 

乡愁不只在记忆,更在振兴的足迹里

从马关的“三色花海”到凤庆的茶香满园,从茨满的梨花胜雪到阿尼么的艺术新生,云南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多元路径探索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答案。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以创新为帆、以乡愁为锚,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让每一处村庄都成为“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富得了百姓”的诗意栖居地。

彩云之南,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示范村的成果将成为引领发展的旗帜,带领着更多的乡村走向繁荣富裕,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云南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